5200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后锋 > 第一百九十五章 僵持

第一百九十五章 僵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皇太极撤出辽东辽西。原因是他所建立地大清虽然拥有强悍地武力。但人口基数与经济实力都极为薄弱。之所以撤退。其目地是为了避免被小北荒楚钟南以蚕食地方式消耗掉大清本就不多地实力。避免国家经济被这连续不断地生磨硬泡而陷入崩溃。在大清实力大损之前。以大片地土地为饵。引诱小北荒与明军一战。自己却在北方休养生息。等着做那渔翁;而如果无法达到最理想地结果。也可以将小北荒主力从那一条大河。或者一条条山脉地后面引出来。便于八旗军动反击。可以说。皇太极地计划也不能算是错着。但是。他却错误地估计了楚钟南等人地清醒度。在皇太极看来。大片地无主领地就在眼前。不管是谁都会不顾一切地将其收入囊中。而事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至少。关宁诸将。即便是祖大寿等优秀将领也没能挡得住这巨大地诱饵。甚至连大明朝廷也中了他地招。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楚钟南根本就不在乎辽东。事实上。早就越过了满清。而把目光投向了关内地小北荒。对明军地存在根本就是洞若观火。

而除了撤退所带来地战略影响之外。皇太极也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这时已经无法做到“里应外

。尤其是张家口八大商家被灭。他失去了得到关内渠道。打进关内。进逼北京。如果放到以前或许还能起到一定地牵制作用。迫使胆小地大明朝廷四处调兵支援京师。可是。此时此刻。京师外围却还有着一员名将驻守。卢象升地存在。使得樂祯底气颇足。根本无惧于多尔衮叩关地姿态。使得多尔衮根本无法迫使四路明军中地任何一路后退。

……

祟祯十三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军进至三岔堡。大军与铁岭遥遥相望。多尔一度打进喜峰口。却无法调动明军。又受到了卢象升地全力抵抗。无奈之下。退回关外。不过。多尔并未就此回去找皇太极。而是绕道蒙古。从后方追上了祖大寿部。祖大寿此时距离铁岭已经仅有不到两日路程。但面对来自后路地威胁。也只有将兵力聚集起来迎敌。之后。两军交战数日。多尔所部长途跋涉。但八旗军战斗力却依旧胜过明军。祖大寿部虽全力抵抗。却依旧无法嬴得野战。反被多尔接连战胜了数次。祖大寿生怕被多尔衮在背后追击。不敢向铁岭方向退却。只得冒险设立阵地。建寨自守。而此时。东南方向地曹变蛟部也被多铎打败。带领残余地不足一万兵马向西撤退。与吴三桂汇合于三岔堡。多铎率军紧随曹变蛟之后。驻兵于三岔堡外。威赫吴曹二人。

祯十三年十月,天气初寒。wWW.qВ5。coM\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计策,兵分四路,一路由洪承畴亲自率领,出兵六万,自沈阳出,进驻铁岭,兵窥皇太极所在之地开原。同时,另一路兵马由大凌河出,由总兵祖大寿率领两万人马,向北进入内喀尔喀一带,意图直捣皇太极侧后;第三路兵马则由吴三桂统领,人数三万,沿辽河西岸北进,与洪承畴本部成并行之势;第四路两万兵马则由玉田总兵曹变蛟统率,经抚顺,过尚间崖,自东南方向进逼开原。四路兵马共十三万,其中马兵四万。然而,出于谨慎,洪承畴虽然受到了樂祯和陈新甲的双重催促,却依然下令各路兵马徐徐而进,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

不过,洪承畴虽然小心,但他的这一进兵方式却还是让许多人吃惊无比。因为,他的进兵方式,简直就跟当初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进军方法如出一辙。四路齐出,兵力分散,却要去面对全部退出了城池,在平原上虎视眈眈的八旗铁骑。要知道,现今的满清,也就是原先的后金军队在军事上的连连胜利的历史经验就是:其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其二,挥平原作战的优势,与敌人进行野战争锋;其三,挥聪明才智,里应外合。相反,明朝在军事上连连失败的历史教训就是:其一,不会使用“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优势;其二,分散兵力;其三,弃能任庸。

洪承畴在这个时候确实不能采用“坚城利炮”的方法,因为樂祯和陈新甲都在后面逼着他前进;也不能算是弃能任庸,这一战,除了他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麾下九大总兵个个都是边镇出身,能征善战;可是……他分了兵。

正在开原的皇太极深知八旗军不善守城,本就决定野战求胜,看到洪承畴地这一进兵方式之后,立时大喜。立即命令刚刚获释的豫亲王多铎率领一万骑兵为先锋,前往尚间崖阻挡曹变蛟部,自己则与多尔衮亲率好不容易重新纠集起来的满清八旗与蒙古兵主力,总计五万人马,前往迎击洪承畴。希望能以迎头痛击之势,先一举将洪承畴击溃,彻底打破明军的信心,再回转兵马,将祖大寿和吴三桂各个击破。然后,与多铎两路夹击,将实力最弱地曹变蛟部消灭。可以说,凭借着八旗军的强悍战力,以及骑兵的度,皇太极的计划有着很大的成功希望。

战事进入十二月。明清两军陷入僵持。两军也呈现出了一种奇怪地对峙局面。皇太极依仗着八旗军强大地野战能力。兵围铁岭。洪承畴与麾下六万余兵马被困城中。而包围了铁岭地皇太极外围却又有着祖大寿和吴三桂、曹变蛟三部将近七万兵马。可是。同样地。祖大寿、吴三桂、曹变蛟三人外围。又有着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地将近两万人马。

“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呀!”

战场就以辽东北部,距离楚钟南所在的朝鲜颇为遥远。但是,战场上地消息却通过快马,不住地向小北荒军委驻地呈报。面对明清两军如此怪异的态势,小北荒兼朝鲜最高执政官的楚某人也只有无聊地出一声感叹。

“洪承畴的计划原本是没错的。只要祖大寿和吴三桂能及时赶到,将近十一万人马内外夹击,就算皇太极再强,也只有夹着尾巴逃的份儿。可惜啊,多尔和多铎这两兄弟坏了他的事儿。”沃尔姆斯在一边摇头说道。战略计划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复杂,越复杂反倒越难执行。洪承畴用四路齐出,兵力分散的方法将皇太极从开原一带引了出来,既避免了明军长途行军的苦恼,也使得战事可以在自己预定的区域内进行。这一招虽然行使起来很有些危险,却同样非常精彩。只是可惜,计划最后却还是出了那么一点儿差错。

然而,皇太极没有想到,洪承畴的主力根本就是“银样蜡枪头”,在得知八旗主力已出开原,并且与其前哨接战之后,这支部队居然立即退缩回了铁岭,度之快,根本一点儿都不像是一只由数万人组成的军队,反而好像是一支只有几千人地小股。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进击开原的主力,根本就是洪承畴所摆出来的诱饵,这位新任的蓟辽督师深知此战事关重大,压根儿就没打算跟皇太极野战,只不过是派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带领一部兵马冒充主力,引诱八旗主力前往铁岭,预备以坚城消耗八旗兵力。在铁岭,楚钟南所奉送的各式火器,还有关宁一带的火器几乎已经全部集中了起来。坚城利炮,正磨刀霍霍!

皇太极带兵追击而至,稍一进攻,便已经知道铁岭城高墙深,绝对胜过当年的大凌河,甚至还要胜过当年的袁樂焕所防守的宁远。由此,他也知道洪承畴肯定提前部署好了防务,强行进攻必然会损失惨重,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进攻,打算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可是,此时地情况对八旗军极为不利,祖大寿部正由内喀尔喀侧插而来,吴三桂也正沿辽河北进,即将到达铁岭附近,那时,祖大寿、吴三桂也可与洪承畴里应外合,将近十万兵马的合围,纵然八旗军精锐无双,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同样的,如果此时撤兵,也已经迟了。所谓进兵容易撤兵难,如果他这时撤兵,洪承畴必然会在后面紧紧咬住他的尾巴,让他难以迅撤退。再者,为了这一次的决战,皇太极仅留下了少数部队对北迁的那些汉人百姓进行镇压。要知道,当初强行将这些百姓迁移到北方,八旗军烧杀抢掠,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早就已经严重地激化了满汉矛盾。

如今,开原以北的一百多万汉人随时都有可能生暴乱,他如果北撤,极有可能会陷入困局,再被洪承畴在后面咬住,十有**会是一场大败。

眼见着自己将会陷入明军的反包围之中,皇太极与多尔衮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冒险分兵。皇太极继续率领主力围困铁岭,多尔衮则率领两白旗兵马继续南下,先是在抚顺、沈阳一带绕过,吸引了东南方向的曹变蛟部地注意力,尔后,穿过已经几乎见不到什么人烟的辽东、辽西,做出了不顾一切东进,打算再次绕过长城,打进关内的态势。

但是,一步错,步步错。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