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南亚征服史 > 第三章 渡河(3)

第三章 渡河(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冲在最前面的是赵思远,赵思远在第二次南亚战争中取得过傲人战绩,但也得罪了太多人,从那以后就没有独自领军的机会,这次好不容易再次领军,正想立下战功,心思急躁。

士兵们看问题很直接,明军现在的实力衰弱的太厉害,不可能击败莫卧尔大军。徐四海没有士兵那么肤浅,但也没有被统帅部描绘的弘美计划迷惑,他愿意相信统帅部的推测,但他也肯定士兵们的简单逻辑和直觉,当他发现许进臣不紧不慢的做派,他就下定决心跟在许进臣的后面了,统帅部中,他还是很肯定许进臣的才华的,尽管他对于许进臣的为人并无好感。

赵思远那种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在这个时候再次制造了惊人的战绩,溃散的莫卧尔大军尽管重新集结,大多数兵士仍然惊魂未定,明军的突击再次唤醒了他们心中的恐惧,他们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就再次溃散。

不过,赵思远的运气明显没有肖楚联好,如果他找对方向,或许可以再次惊走莫卧尔皇帝,再创辉煌,但他却在最后十里地偏离方向,追赶溃逃的一支莫卧尔偏师去了,他认准的是这支偏师的旗帜,那是莫卧尔王子的旗帜,他追赶的是莫卧尔的四王子。四王子作为莫卧尔西部兵团的统帅,军事实力仅次于皇帝,也难怪赵思远认错人。

四王子(穆拉德#8226;巴什)完全没有料到明军会反攻,西部兵团的对手是强悍的波斯阿富汗驻军,作战经验丰富,四王子手下的幕僚也没有几个草包,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定下计策,故意溃败,借机削弱三王子和其它总督们的兵力。明军没有乘胜追击反而让他们失望,他们的逆袭计划也就完全汤,眼见总督们纷纷向皇帝靠拢,四王子也只能领着自己的士兵前往回合。他们都已经肯定明军的虚弱,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明军既然错过了及时的乘胜追击,就不会再有反击了,这种思路导致四王子和他的部下行军中过于放松,突然的袭击自然让他们措手不及。不幸的四王子带在身边的士兵只有不到五千人,大部队仍然停留在前方,他相信莫卧尔军很快会重整旗鼓迫近蒙奇,自然没有必要将军队后撤。

进臣旅的士兵鼓噪着要做反击先锋,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战士自觉,也不是为了战功,他们很清楚自己在执法队的表现已经断绝了军功之路,许进臣已经将他们即将面临的命运分析给他们听了,莫卧尔人如果沿途坚壁清野,他们将始终得不到足够的给养,作为前锋的他们,也很难从大军得到物资支援。进臣旅的士兵老兵高达七成,他们很清楚在莫卧尔大军的追击下,他们不会有时间攻打坚壁守护的城镇,而土著的乡村大多数都很贫穷,有钱的贵族老爷们不需要动员,得到明军到来的消息也会带着所有能带走的值钱东西离开,他们都不希望将命运寄托在土著贵族的慷慨上,尽管有一定几率那些不会烧毁他们的谷仓。

所以,进臣旅的所有兵士都希望借反攻的机会捞取更多的补给,手上有粮心里不慌,他们一点也不担心粮食带不走的问题,跟随大军前进的移民们,他们大多数都会非常乐意跟随任何人前进的,只要他们跟随的人能够养活他们就行,他们是最好的脚夫,关键时候还能补充军队。

知道士兵们心思的许进臣忍不住叹息,就连士兵都知道反攻不会有好结果,难道统帅部还会相信这是第三次南亚战争的转机吗?仅仅是借此机会劫掠一番,等回过神来的莫卧尔大军反扑,明军又要死多少人啊。

不理会士兵们的鼓噪情绪,许进臣最后只带着后军和右军参与反击行动,并且有意拖延时间,落在反攻部队的最后面,其它部队继续督导渡河计划的实施,他留下麻子张和周顿平担任临时监督,中军核心是国防十四营,是他的老部下,有了中军的支持,他相信渡河计划一定可以稳定实施。

明军营官和队官都有dú lì作战的素养,即使大军被打散了,这些营官和队官仍能带领各自的部队强行突围,这也是为什么本塞拉斯战役明军明明惨败,莫卧尔仍然不能重创明军,如果不是平原地形,明军的损失也许会更低。沙迦汗原本以为本塞拉斯战役明军会全军覆没,但统计战果的时候,他们只在战场上找到两千多具明军尸体,战场投降的明军不到一千人,想象自己为了这次胜利付出的惨重代价(伤亡失踪七万人),赢得胜利的皇帝几乎吐血,不信真主的他第一次喊出“真主啊,难道明军都是你老人家的亲生儿子?”

感觉网到大鱼的赵思远穷追不舍,他的部将也在军功的诱惑下不断督促士兵们加快追击速度。赵思远的部下八成都是新兵,莫卧尔人又向来不强调队列,一追一逃间,两支军队都跑的有些散了。

如果不是后来陆续献城投降的两千明军,以及统计上来明军损失了至少八千孟加拉士兵,五千以上的辅助部队,沙迦汗也许会在战后与明军快速和谈,连奥德王国都不敢要了。死在战场上的三千蒙古辅助骑兵成为莫卧尔对外宣传的最大战果,他们声称,蒙古骑兵是明军最强大的力量,这次全部阵亡了。土著贵族多少知道莫卧尔与蒙古的根源,没有接触过明军的人对于这个解释深信不疑,多少挽回了莫卧尔的一点威严。

莫卧尔大军没有明军这样成熟的中下级军官,但是,他们的军队部落化管理,也保证了一定的凝聚力,至少不会像早期明军那样,一旦崩溃就全军乱窜,他们都有各自的主心骨。莫卧尔尽管溃败,放弃了营地,大多数士兵仍然跟随各自的部落首领(或者主人),莫卧尔修建的堡垒体系也为莫卧尔大军的重新集结立下大功,溃败的莫卧尔军队纷纷聚拢在堡垒之下,然后,他们得到皇帝平安的消息,集结人马再次回到皇帝的身边。

(记得是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不确定,其中说到志愿军的凝聚力,他说,志愿军士兵大多同乡聚在一起,他们彼此熟悉,互相支援,战斗力很强,后来补充的志愿军士兵来源广泛,士兵之间那种“老乡”的默契消失了,战斗力有所下降)

明军反击开始的时候,沙迦汗的身边已经聚拢了三万多人,莫卧尔军队还在不断聚集中。

肖楚联虽然赢得了明军历史上都不曾有过的辉煌胜利,但是,他完全知道其中的侥幸成分,他的心思还停留在后怕当中,完全没有反击的yu望,楚旅士兵虽然很兴奋,但他们经过一个晚上的战斗,大多疲惫不堪,也没有多少出击的yu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