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撤退前夕(6) (第5/5页)
让许进臣感动的是,十四营的老部下眼见昔rì长官在口水唾沫横飞下惨败的时候,一个个挺身而出,遮挡了不少口水。许进臣最后得以在士兵们的哄笑下,惨败退场。
分析莫卧尔的军力构成,莫卧尔军主力部队包括蒙古-突厥人,拉贾普特人,以及狂热伊斯兰教徒的波斯-阿富汗人。据说莫卧尔皇帝的亲卫骑兵拒绝使用火枪,认为是对他们勇武jīng神和尚武传统的侮辱,可惜的是,在第二次南亚战争中,皇帝亲卫部队伤亡过于惨重,箭筒士被迫蜕变为火枪兵,宿卫和护卫也不再以仪仗队一样昂扬的队形冲向明军,伟大的传统,花哨的队列,在无差别的火枪排shè面前,苍白无力,“战争变得毫无美感和荣誉可言。”
如果是第二次南亚战争时期,面对呆板的莫卧尔主力部队,只要能在他们刻意营造的“恢宏”气势面前沉住气,他们愚蠢而富有节奏的攻击差不多刚好在火枪兵面前成排被打倒。殖民军或许会以为自身的慌乱让敌军有机可乘,但国防军面前,莫卧尔主力部队的杀伤力还不如那些像羊群一样被驱赶着冲上来的土著兵。
本塞拉斯战役是明军新军成军以来第一次在决战中失利,如果要追究终极责任的话,大概只能归咎于统帅部没有预料到莫卧尔军会改变战术,最后决战演变成混战,明军三万多人,完全是被莫卧尔的十几万人淹死的。混战中,明军新军仿佛被立刻打回原形,乱糟糟的迎战和老式部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像龙又臣那样,眼见形势危机就解散队列,与莫卧尔人硬碰硬,几乎是大多明军营官的第一反应,甚至据说有勇敢的营官到处找莫卧尔将领单挑,老掉牙的什么“擒贼先擒王”。传统的战争理念不是那么容易被克服的。
许进臣始终相信队列的价值,在他眼里,哪怕士兵被人成排屠杀,只要始终坚持住队形,就还有胜利的希望,他从不相信所谓的身先士卒,勇力过人,他理解的战争就是“对手一万人,我出动一个营;对手一个人,我还是出动一个营;一个营代表的不是六百个士兵,它代表的就是一个营——死也要全部死在一起。”
P.S:状态还是不怎么好,感觉自己完全在敷衍状态中,昨天花了数小时将大纲整理到每章写什么的地步,可是,今天写起来,还是觉得干巴巴的。看了前面几个“半章”,就那水平自己看了都脸红,唉——我有打算停更一段时间的打算,这样写下去,“落山风”还真要变成“破伤风”了。书友们认为呢?(至少会是周刊,明年年底写完)如果可以忍受这样的质量,我就继续憋着往下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