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幻之盛唐 > 会江陵 第三百六十一章 志海图

会江陵 第三百六十一章 志海图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作为家主的仆固怀恩。早年率领部众子弟,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河北参加平叛战斗,与朔方军的大将王升、陈迥光、浑释之、李国贞并称郭子仪麾下的“五上将”,“常为先锋,坚敌大阵,必经其战,勇冠三军”,“功冠诸将”。又因为是郭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所向披靡,威震中外。屡立大功,因此被朝廷赐独自另立一镇。

他这一生“身先士卒,兄弟死于阵,百姓没于军,九族之内,十不一在,而存者创痍满身”,“二女远嫁,为国和亲”,“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可谓阖门忠烈,晚年却因为监军宦官骆奉仙和军使辛云京的构陷,而不得不出逃回纥,然后以国丈身份先引回纥兵来复仇,却被郭子仪单骑劝退,再引吐蕃兵来犯唐又失利,最终郁郁死与道途,以忠臣烈士善始,却以叛臣逆贼恶终,不由让人扼腕。

虽然眼前历史已经大为改变了,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长远的结果却是未必。

我要尽量避免这一切成为事实的理由也很简单,不仅仅是为这个国家保全将才和元气的自身考虑,我讨厌象救火队一样整天被朝廷调来调去的到处堵窟窿,另一方面也是所谓防止兔死狗烹考虑地预备手段之一。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倾向不择手段的厚黑主义者崔光远,还是更喜欢阳谋正略,凡事都倾向先立于不败之地的薛景仙,都难得达成一致的意见。

李光弼这人,就耿直的多了,他原本是为了对抗安禄山在大唐众多胡将中地号召力,而继哥舒之后,被扶植成忠君爱国的一面旗帜。再加上他祖上本来就是内附营州契丹的大首领,对于安氏叛军中众多的契丹人来说,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因而他的提拔,政治意味大于对他本身能力的看重。

因此,他是典型的军人做派,说好听叫做雷厉风行,说不好听有点知进不知退地味道,是非曲直非要辩明,秉直己念而很少有退让,虽然功勋卓著无人可及,但得罪人太多不为上喜。就象他因为貌似看不起裙带和外戚地身份,一直对我和我的部队不假颜色。

虽然,后世史家对李光弼评价甚高,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孙膑、吴起、白起、韩信这样地古代良将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胜一筹。****所谓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卓越地战功而比郭子仪更风光。

事实上。据说他晚年与皇帝亲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不和,一直力图中伤,结果李光弼自镇临淮。长时间不敢入朝。

作为强势外藩和军人集团,郭、李二位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俗话说的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老成*人精的人臣典范郭老狐狸,我固然没把握玩的过他,但是身份微妙的李大夫还是有机会,就要帮衬着拉一把地,而作为二者之间的缓冲和纽带,仆固怀恩部的存在,也是十分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作为朝廷中枢用以制衡地一大重要力量,龙武军才有继续滋润的存在下去的理由和需要,毕竟这可是一只以纯正汉人为主,勋臣后和世家子为核心,关中子弟为骨干的新式中央军团。说养对手自重也好,说权利制衡也好。无论谁当皇帝,都不能忽视其态度的。

一路没有停留,回到家里中,还没来的及约见部下,老管家绉老头先递了一封家书过来。

乃至朝廷屡次征召,他也皆以各种理由迁延不至,后来干脆一直领兵游离在朝廷中枢之外,据说是害怕朝廷的猜忌和政敌的攻击,连母亲亡故都不敢回去守孝,直到死也没再回过长安。后来长安失陷,皇帝出走,他也不去拜竭。

他历来治军严肃。深入人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河北兵闹饷杀上官而内乱,地方不能制,但是一听说他回来就平息归队自缚于帐下。他既然带头无视朝廷号令,因此他地部下有样学样,上行下效,诸将因此不听朝廷指挥。可以说由他开始给范缜割据开了一个坏榜样。

这位李大将军晚年为小人所谋,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计想保全性命,最终令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惊惧成疾,竟以忧死,正是“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已”,令后人叹惋。

但是,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证明了他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这就是胡将的另一个典型例子---仆固怀恩的下场,作为铁勒族仆骨部后裔。三代世袭金微都督的仆固氏族,既是唐朝的番落,也是回纥九种二族中地一只大姓,和回纥王族关系密切。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