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篇 第二百二十一章 叙宗与认亲 (第3/5页)
“哦”我顿时来了兴趣,
这还得从这朝廷二十年一修的《氏族志》说起,氏族志是北朝沿袭过来,排定天下大姓宗族显望门第地位高低的文志,为后世《百家姓》的前身。
本朝自从太宗广开科举以后,在唯才是举新标准的冲击下,那些依靠血统和历史渊源,品评把持社会等级和政治地位的传统高门氏族时代,已经开始走向了没落,哪怕是曾经是天下氏族领袖、门阀首领的十望七姓,也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但氏族长久积累下来的人脉声望知识财富的优势还在那里,相比苦苦耕读的广大寒门,他们有更好的环境和资源培养出优秀人才来,但广大庶族阶层也有自己的优势,相比只占社会一小部分的士族,他们胜在人多,社会基础广泛,依靠人海战术的优势,往往轻易可以在数量上压倒奉行少数精英政治的士族。所以一个靠质,一个靠量,构成了唐朝延续以来的政治格局。
大量出身卑微的寒门人士,获得了相应的高位后,也渴望为自己的家族获得足够的会地位,但是那些高门氏族把持了数千年的东西,企能轻易让出来。但是就好象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历史的洪流依然在坚定而曲折的前进。
这其中的转变,正是以武则天立后运动为契机爆发的,一代女强人武则天出身的文水武氏,本来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远州小姓,常常成为出身山东七大氏族之首——王门别支的王皇后,出身鲜卑皇族后裔的长孙无忌等人,及其支持者,以出身卑贱为名的反对和攻击理由
因此武则天当权后,就一力重用提拔寒门,用铁血手段清洗镇压世族高门,并通过重新修订《氏族志》,以官方的认定标准,彻底打击那些高门勋贵的立身之基础。
在本朝修订的《氏族志》,血缘与历史不再是品评门第高低的标准,而是以世代当任的官位高低,出仕的官员数量多寡,的决定门第的,如果你家族连续几代都出宰相,当然就是国家法定认可的一等一的门第,随之而来的衍生出的免税、荫官、保举等各种特权和便利。
这样庶族可能因杰出表现上升为士族,士族也可能政治失势沦落为庶民,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相互转换、相互共生、又相互对立的有唐朝特色的贵族精英政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