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第三更,求支持) (第2/5页)
他只是那千金买骨的那个“马骨”。
也正因如此,即使是贵为六部主事之一他依然显得小心翼翼,随时都“交班”的准备。虽是如此,但他却也明白自己应该说什么话,就像现在,这些话就是典型的“明智之言”,无论汉督是否采纳,于他来说这都是表现他忠心耿耿的证据。
“石绩太过激动了”
徐世梁的激动让朱宜锋微微一笑,摇头说道。
“若是我义军出兵夺了扬州,那岂不是帮洪贼挡住了清军?”
历史在改变,可以说变得一塌糊涂,在另一个时空中,此时扬州城应该已经为清军所夺,清军随后便于扬州设与江北大营,与向荣的江南大营互为犄角之势,而现如今呢?正是在自己的帮助下,杨秀清才得已将九江的精锐调至扬州,又将扬州曾立昌的两万余人北调,作为扫北军的援军,而作为获得九江的“代价”。自己同意曾立昌的两万余人经水路运往襄阳,有襄阳北上,如此减少了其北上江苏、山东时的阻力。
也正是这支相比历史上提前数月派出的太平军,一路攻城掠地直捣京城,逼的咸丰北狩,身死热河,而那个“鬼子六”更是与京城一起差点为“扫北军”所陷。最后虽说有如神助一般,满清好不容易保住了京城,但暂时自然也就没有了出兵夺取扬州的可能。
甚至就连同江南大营的向荣,现在的形势也是岌岌可危。毕竟,现如今太平军正是“气势汹汹”之时,大有重现去年横扫沿江的势头,可实际上,这看似气势磅礴的背后,不过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清军?大都督,现在曾立昌据以河南,有其于北地为屏,想来扬州那边,应不至有清军袭扰之困。”
骆秉章的建议只说了一半,随后他又把话锋一转。
“但仅以扬州一城,又焉能守住,若是夺以扬州,必须克以苏北各府,如此方可守以扬州,到时候,恐怕就是再不愿为洪贼之屏,亦也只能如此了”
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过去的一年多之中,义军之所以能够做大,就是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是背靠着太平军那棵大树,满清的眼光为南京的洪杨所吸引,至于义军,当初又有几人能够想到,义军能有今天之势。过去太平天国是督府的屏障,而若是夺了扬州,那结果自然也就翻了过来。
“可是现在即便是咱们想躲也躲不开了,可以说,自从咱们夺了湖南之后,于满清的眼中,义军的威胁恐怕更甚于太平军,避,怕是辟不开的”
虽说没有直接赞同徐世梁的建议,但作为苏北人的张亮基自然希望义军能够出兵扬州,进而拓以苏北。
“大都督有所不知,这苏北与之皖北,乡间闲汉光棍极多,其大都正值壮年,虽多为莽夫,可正适合督府之用,无论是务工、筑路、亦或者募为兵勇,皆可为督府所用且淮南盐场亦于苏北,比之粤盐,淮盐更易运入湖北……”
见张亮基甚至连“光棍多”都说了出来,朱宜锋的唇角微扬,光棍多,这可不仅局限于北方,在南方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在极度贫困的北方更为极端,甚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捻军起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光棍犯罪团伙”——上百万找不着媳妇的光棍汉,聚集起来开始聚众闹事,从嘉庆年间,一直闹到同治年间。
甚至现在曾立昌之所以能于河南站稳脚,正是得益于此——数十万、上百万光棍汉,正是其源源不断的兵源所在,也正是凭着入河南扩军十数万,他曾立昌才会被封为豫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