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民国崛起之东北虎啸 > 248章 民国化工工业

248章 民国化工工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雨帅这般评价委实让旭东汗颜得很。不知雨帅对精盐市场如何看?”范旭东这个实业家不比李思浩,范源廉这两个官场上的人,面对秦宇的重视感动之余,也有些不好意思。中国向来重官轻商,久大精盐厂的成功让当地官员对范旭东另眼相看,不过如果不是范家有些背景,恐怕他的工厂早就抵不住官僚的窥视了。就算是这样,这两年也开始有些实力派想要入股久大精盐厂。并且通过手里的权利向范家施压。

“东北是随时欢迎你的精盐入境啊。”秦宇笑道。

“这样恐怕久大精盐厂会对东北本地的盐商形成冲击。”范源廉如实道。

“民国的工业总是要向前进步的,东北制盐技术落后,就要这些工厂自己去改进。如果他们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也难免会被其他洋商挤得连容身之地都没有,再说东北本土的企业,与民国内地的企业也并无不同。只要是民族企业,东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日本商人把持东北精盐市场,二十一条之后,我一直隐忍未发,也是因为民国并无自己的精盐生产技术,东北又确实需要精盐,你的工厂生产出精盐之后,政府会暗中策划民众抵制日本精盐一事,美国那边的企业我会想办法适当抬高一点门槛,不过由于以前的一些历史原因,民国丧失了太多的权益。我这边恐怕也拖不了多久,如果你不能大量占据市场,恐怕后面跟美国商人还要角力一阵子。”秦宇想了一下,笑道。

“够了,够了,久大精盐厂只要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权力便足矣,旭东实在未想到雨帅竟然会如此支持久大精盐厂。旭东感激不尽。”范旭东一时间激动不已,情绪难以自控。他与几个化学工业上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终日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可是生产出产品之后,才发现市场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不仅一些官员开始窥视久大精盐厂的盈利,列强阻止精盐厂的扩大,销路,就连江南那些传统的盐商也在为自己的利益对精盐的销售横加阻拦,范家在官场上虽然有些势力,但影响力毕竟有限,对上这么多抵制的势力,范旭东也无可奈何,精盐厂的精盐质量虽好,不过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付出厘金,以及其他官员刁难上的成本,相比之下列强的烦恼则要少上许多。原本来东北之前,范旭东已经做好了付出一定代价的准备,实在不行,久大精盐厂的市场暂时便只能局促在天津,以及天津附近的少数城市,其他地方都遭到了洋商以及本地官商的阻击而收效甚微。

“好了,请你们来,不是想听你们说我好话的。”秦宇笑着摆手,“听说范先生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在溏沽一带办实业办得有声有色。”

“与雨帅比起来,我的那点成绩微不足道。”范旭东谦虚地道,本溪钢铁的成功让国内实业家根本提不起与之相比的念头。

“我的起点比你的高,平台不一样,发挥出的成绩也大相径庭。有汉阳钢铁厂在前,钢铁在民国技术上也不算是突破,不过你制作精盐的技术,可是打破了洋人在华精盐市场的垄断,说是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也不为过。”

范源廉当过教育总长,范家在官场上的势力自然不弱,范旭东原本可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或者轻松的做个官商。不过范旭东选择走化学工业这条道路,也许是在日本就读时,东京帝国大学一位校长的话刺激到了他,待他学成,恐怕中国早就灭亡了。

此前,民国长江中下游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南部等地,食盐运销由官商合伙垄断。盐商挟资财,勾结官府,左右盐政,鱼肉人民。优质精盐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为了对抗弊政,活跃经济,范旭东决心自制精盐,销往天津、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长沙、宜昌等通商口岸及其他各地。他与担任过盐务署长的景本白合作,向政府提出了成立久大精盐公司的申请。消息传开,即遭到旧盐商的反对,但社会舆论极力支持,再加上范家在官场上也有些关系,勉强得以通过。

来东北范旭东已经做好了接受失败,没想到人刚来就被秦宇请过来。如此有利的条件更是范旭东做梦都想不到的,以前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范旭东一直都只能在书上见到,不过这次范旭东觉得自己算是遇到真正的伯乐了。用化学工业振兴民族经济的想法,范旭东很早就萌生了。只是残酷的事实让他知道振兴工业并非有知识就行,还得有强大的背景以及其政府,或者是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他在塘沽的渔村开始研制精盐。很快令纯度达到90%以上,久大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传统制盐方法生产出来的粗盐根本不能与之相比。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谣言,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更是群起攻伐。数百年间。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的价格,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错综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政府都不敢轻言改革。范旭东一出。显然将颠倒现状。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

不过就算如此,日产达到5吨多的精盐,也使得久大精盐一年的盈利高达五六十万元。而第一笔投资只有五万元,后期陆续的投入加起来也没有超过十万。

奉天的工业发展颇快,轻重工业均有长足长劲。不过秦宇也无法顾及到所有方面的发展,化工领域一直是民国工业的短板,人才的馈乏,列强的封堵,使得纯碱制作。以及精盐等领域一直很难发展起来。

因此秦宇才对范旭东这般重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