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抗战之红色警戒 > 第304章 中医

第304章 中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针灸的作用更是被不少西方国家所认可。不过,在孟享的心底里却喜觉得不屑,为什么非得需要别人的认可?华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来就不是走的一条路子。费心劳力的去做宣传倒不如练好自己的内功。自己用着好就行了,何必贴人家的冷屁股。

既然孟享举起了要华夏复兴的旗子,作为华夏文明瑰宝的中医和武术都被孟享列入了扶持对象中去了。

孟享分别在济南和泰安、齐都建立了三座中医院,借助着泰山上的中草药宝库,在泰山脚下建起了专门的中医学院,来培养中医人才。

院长是曾经担任过齐都等地知县的萧龙友,飞年弃官行医后,凭借着精湛的医术被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冠。

孔伯华也因为和萧龙友一起在碧年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先锋军的诚恳邀请后,也欣然来此。当初汪精卫打算禁止中医的时候,他与施今墨等人一起奔走呼吁,虽然〖中〗央政府被迫取消提案,但在没有政府扶持甚至阻碍的情况下,中医不可避免的没落。

只可惜西医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把自身的体系化过渡到针对的对象上,也就病的时候,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

人体的复杂xing,可不是现在的科学理论所能解释透彻的,这也就是中医为什么要那么笼统了,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失为一条路子。至于西医,却因为针对对象的不明晰,而对一些疑难杂症有些失措了。这方面对比中医的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却是差了许多。

通过用药就可以看出,西医的药物就是重磅式的打击,不论好坏,消除症状为主,而中医却是治养结合,以人身系统整体良好运行为主。至于其他的说西医效果快,中医便宜等论法都不是很准确的。西药中也有便宜的药片,几块钱的西药治好病的也有,中医一剂药下去就能治好顽疾的也有。

当然西方文明的科学体系也就造就了西医的外科体系比中医更加的达一些。但想要品论中西医的优缺点,也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所能定论的。每一种行业都是有其背景文化的内涵的,当华夏传统文化没落,中医的命运的可想而知了。后世不少人评价中医,却对其整个体系缺乏认识,以西方现代文明的哲学文化理念来评价,就有些以瘦腰之论等评环肥了。

科学不能解释一切,只能在一个圈子里折射真理的光辉,随着高度的不同,圈子越大,越能现到更多灯下光明的道路。而中医哲学的理念却是在黑暗中摸索道路的痕迹,碰壁多了,凭借经验也就大体揣测到道路的方位。几千年来的人类经验结晶也不是简单的一个无用就能评价的。

此时,先锋军打着复兴华夏文化的旗号,振兴中医,这些大牛们也乐意过来扶持一把。北平此时陷入日寇之手,先锋军通过各种渠道接出了施今墨、汪逢春等人,结果京城四大名医一起汇聚泰山。

随后南方的6渊雷等人也过来讲解授课,各大名医的好友亲朋,徒子徒孙们也汇聚而来。

泰山中医学院一时成了此时华夏中医的圣地。

计算机式的零和一的累加,与乘法口诀的直接取数,结果是一样的,毕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终的对象是为了人的健康。

孟享此时倒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考虑谁优谁劣,反正实用的就行。中医特殊环境下能挥不少的作用,西医在常见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长远的眼光来看,西医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正在一步步的向更高层次的水平展,而中医也可以借着生物医学的名头也能焕青春。

生物的进化多种多样,借助外物的西方式展之路,也不见的就是率一。

所以,在孟享的规划中,中西医是不偏不倚的同等展。不过为了以后本土医学文化的展,孟享还是希望对中医进行一些倾斜。

中医本身也有大有潜力可挖,前世里不少中草药的配方在治疗一些疾病时,比之抗生素之类的还要管用。像大青叶、板蓝根、双黄连等感冒常用药也是根植与中医药的理论体桑。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