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清乡运动” (第2/5页)
可是,要想从中国的广大城镇中,把曰本人急需的各种物资征收上来,曰军这时却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武装人员的不足。
当时,中国的七大都市: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南京、广州、汉口,虽然俱已沦陷于曰军的铁蹄践踏之下。但以区区80万侵华曰军(这个数目不包括曰本驻扎在东三省的曰本关东军)的能力,真正令他们稍具安全感的地方,至多不过是这若干的大都市,以及联系于其间的交通网而已。周围广袤的乡镇均在[***]武装、或是国民党忠义救国游击军的掌控之中。
曰本陆军起先以80万的兵力守住这些“点”与“线”,已是大感吃力。
可是,太平洋战火燃起之后,曰军与英美在南太平洋诸岛的战事愈演愈烈。
裕仁天皇只好命令从驻华曰军中,向南太平洋诸岛分兵。
当年,曰本大本营为了保证太平洋战争的顺利,曾经将其战斗部队布置成四大战略方阵:一个是中国东三省的“关东军”73万人,其战斗力曾为各军之首。一个是为太平洋战事设立的“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略低于关东军。一个是中国关内的“中国派遣军”80余万人,打硬仗的信誉度排在第三。最后一个是38万的曰本本土的“国内军”,这个方阵大约不过是一个预备队,所以排在最后。
但是,曰本蓄谋太平洋战役的是年,驻扎于关内的“中国派遣军”战斗部队即锐减至55万人。1942年,再减至45万人曰本人不断地把精锐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这样,驻扎于沪宁一线的曰军想要独自完成从中国广大的乡镇中征粮征物的任务,就几近于一种奢侈的梦想了。
于是,汪精卫便打出为曰本人“开发并获取国防资源”、“安定占领地区民心”的旗号,向曰本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以及“梅机关”的影佐祯昭少将,兜售起了他的“清乡运动”。
影佐祯昭,曰本广岛人。早年毕业于曰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1928年后被派遣至中国,从事于一种高级的间谍工作。对于中国当年的政治以及周旋于其中的政治人物有相当的了解。
因此,影佐祯昭与当年一批狂热到头脑发昏的军国主义曰本军官相比,似乎显得文静了许多。至少,他是一个喜欢用大脑思考的曰本军人。只不过在当年曰本军国主义的狂潮下,许多原本可以生活得廓然豁然的曰本年青人,也被白白地被曰本军国主义这一头战争怪兽所牺牲掉了。
影佐祯昭自1940年3月担任“梅机关”的最高长官以来,与汪精卫的合作尚属愉快。
汪精卫计划中的这个“清乡运动”,私心中似乎还想趁此提高一番自己在和平军中的威信,甚至于重组一支忠于汪氏的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影佐祯昭觉得汪氏当时的想法,与曰本人两头无暇兼顾的一种政治军事现状,颇有互相补益之处。所以,影佐祯昭便不在畑俊六大将的跟前,点破汪精卫的那一层想法。
负责“清乡运动”的宣传造势1941年7月,汪伪政权成立了一个行政级别很高的清乡委员会。汪精卫自任委员长,周佛海、陈公博为副委员长,委员有陈群、梅思平、鲍文樾、杨揆一、任援道、赵正平、李圣五、林柏生、丁默邨、赵毓松、罗君强、岑德广、陈春圃、高冠吾等十余人,俱是汪伪政权中一时位高权重的人物。由此,也表示了汪精卫的志在必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