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起酥油 (第3/5页)
“完全是真的,总统先生,这是我们两年以来从墓志铭上调查得出的数据,”中国的平均寿命杨锐从知道之后就不想再去想起,只不过被罗斯福追问他不得不说出来,而后他又觉得没有必要去获取美国人的同情,中国人自己就能中国的事情处理好,又道:“总统先生,现在世界是一个等价交换的世界,我们也尊重这样的原则。这次到美国其实是希望能做成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中国要改变现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可或缺,我们想能够重新开启中断三十年的留学计划,这些来美国留学的学生,希望您能在政策范围允许范围内,给他们正常待遇。”
留学不管怎么样看都是一件和革命无关的事情,并且其实在罗斯福来纽约的前一天,伊利诺大学的校长爱德华.詹姆士就在给他的备忘录里要求美国政府要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来,而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则一直在游说美国,希望能将多余的庚子款项用于中国教育事业。
“你们在中国国内能组织学生来美国留学?”留学是一件花钱的事情,罗斯福不太相信革命党会办学校。
“是的,我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杨锐从准备好的文件夹里拿出一份美国驻沪上总领事的背书报告:“中国教育会就是我们的下属机构,它现在有四个大学,学生人数占全中国大学人数的五分之四,而创办的中学,学生人数占全中国中学生人数的二分之一,它完全有能力组织留学生来美留学。”
罗斯福拿过那份英文报告,首先见到的是沪上总领事的背书证明,再看则是教育会的简介、在中国的影响和创建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据,他完全相信这是真的,不过,“你们似乎和德国合作办了一个学校?”
“是的,我们同样也希望能和美国的大学合作办一所或者更多所大学。”杨锐想不到他也知道同济的事情。殊不知同济就在黄浦江对岸,各国领事们在见识过这所规模庞大的学校之后,都向公使以及国内汇报了德国人的最新动作,判定这是德国从文化上对中国进行影响,教育中国这一代人,以影响中国后面几十年的国策。于是乎,各国都做了一些应对:法国人把抢来的震旦大学大肆扩建,也要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英国人则想和中国教育会合作,但因为李提摩太的广学会一定要办成教会大学,于是谈判正在僵持;游说沙皇的陈去病有了喜讯,哈尔滨沙皇大学也在冰雪解冻之后开工建设;而日本,科技类教授国内都不够需要外聘。只能着力于办社科大学,在黄浦江对岸买不到合适土地的情况下,高昌庙的东亚同文学院也在扩大;其他诸如美国、奥匈、意大利、比利时都有办学、或者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想法,只是还没有把计划确定下来。
报告做的一目了然。罗斯福很快就看完了只要内容。他再次问道:“请原谅我的好奇,你们从哪里获得资金去办这么多学校?或者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在革命上面?”
“革命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不管谁治理中国,没有足够的人才对此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宁愿花钱去办学校,也不急于去革命。”杨锐微笑着道。罗斯福问的东西正是他想说的,“至于从哪里获得资金,前期靠我们大家筹集,而现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能在美国做生意,这其实是我们来美国的第二件事情,我们希望在遵守美国法律的情况下。不会被歧视,最少不会被政府和法院歧视。”
“生意?”
“是的。生意!”杨锐接过穆湘玥递过来的一把棉籽,说道:“总统先生,美国是产棉大国。每年棉花的产量在一千万包,大约在五千万镑左右,占全世界棉花产量的百分之七十。棉花产的多,棉籽自然也多,去年全美的棉籽产量在五百万吨,这些棉籽虽然能榨油制做蜡烛和肥皂,但电灯的普及使得蜡烛的用量极少,每年都有一半的棉籽被扔弃,我们想在美国做的生意,除了大规模的出口棉花之外,就是要把这些棉籽收集起来,制作可以食用的植物油,用于美国人的厨房。”
罗斯福虽然出生于纽约,但对于本国的棉花产业也极为了解,棉籽在三十年前是完全扔弃的,只是在近二三十年被利用起来,但是植物油一向不在美国人的食谱之内,他看着桌子上的棉籽,说道,“这些植物油是可以食用,但是美国人一般都食用动物油脂……”
“总统先生,今天的晚餐味道怎么样?”杨锐不得不打断他的表述,转到到晚上的食物上来。
“很好!很美味。”罗斯福忽然想到什么,道:“哦,我们今天吃的不会是棉籽油烹饪的食物吧?”
“完全正确。”事情终于说到关键的地方了,杨锐笑道:“用棉籽油烹饪的食物,按照厨师的说法,要比黄油更加香脆。比如这两盘蛋糕,一盘是用黄油烹饪的,一盘是用棉籽油烹饪的,我们注意到大家在品尝过之后,一直在吃棉籽油烹饪的那盘。”
罗斯福等人终于明白为什么桌子上的很多食物都是双份的了,原来是为了做对比,杨锐在他们还在沉思间,让人推着展示柜上来,按照珠宝店的布置,氢化油放置于玻璃柜,灯光照射下,淡黄却半透明的油脂看上去很是诱人。罗斯福、爱丽丝、科尔宾等人围在展示柜旁边,看着那几块油脂说道:“这似乎不是植物油,他是块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